凤仪天下
王荔枝2017·4·29夜&翌夜
【这篇文有好多内容都不是我原创的,我会特别注明。此文谈及诸多历史人物,我仅发表一己之见,难免有误,望诸君海涵。】

提及“母仪天下”,恐怕是一个只属于古中国封建社会的四字词,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漫漫青史赫赫留名的西汉开国皇后吕雉、改国号为“周”的武则天和清末掌管中国命运长达48年之久的慈禧。

德珍最美画集,“东方绚华大系”卷三《汉妆潋滟》卷末人物生平简介里,评价吕雉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刘邦过世后,由吕雉掌权,在她统治的16年中,不论是在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均为后来打下很好的基础,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统治者。”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不服气了:芈月不是比吕雉更早当太后么,怎么吕雉成了第一位呢?首先,“芈月”这个名字至今还是历史谜团,无人敢断言那位太后就是名为“芈月”的;其次,直至先秦那位太后辞世,华夏大地也未能呈现出大一统局面,彼时中国还是四分五裂的。
我之前在断断续续写关于古中国四名不得善终的忠烈男子。写的过程,让我进一步感受到,泱泱大国,悠悠华夏,不仅有盛世光鲜之美,其阴暗惨烈的一面,更是发人深省。我素日不喜与人多交际,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我见不得不美好的人事。敏感脆弱、忠厚善良如我,自然是对吕雉不甚看好的。她把如花似玉的美姬戚夫人做成人彘,把赵王如意不见天日地处死。由此足见吕雉之毒辣阴狠。有人说她是因有过在项羽处做过人质的经历,才残忍若此。但我仍不能理解。汉武帝临终赐死无罪的汉昭帝生母钩弋夫人,我并不认为有多残忍,完全予以理解。吕雉对待戚夫人的手腕,似乎也可看作是对同为女子的戚夫人的嫉妒与恨意使然。
武则天,由太宗朝毫无势力的区区武才人起步,侍奉两代君主,直至成为太后、古中国唯一女帝。“夏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多少后宫女子,败在此话之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爱弛则恩绝。”光有美丽外表、无甚涵养的“绣花枕头”是难以得到圣明君主长久厚爱的。想当年,武才人也是吃过这种苦头,是得徐慧指点,方才意识到要以诗书充实自我。然,宫廷之险恶,岂是弱女子靠才貌即可站稳一席之地的?所以,这才有了后来的“无字碑”。武则天自知一生不乏恶行,功过是非任由后世评说。这样富有争议的人生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于我,那是不太欣赏的,虽然,武则天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长眠了两位帝王的陵墓。
至于慈禧么,我之前有专门写过。由于本人疏懒,未能完成,寄望今秋到来之前得以完成吧。此女与我之前提及的两名女子不同之处在于,她没有当过皇后。她是跳过“皇后”这一步,直接由贵妃晋级成太后的。这,在历史上应算是罕例。生不逢时,致使她臭名昭著。内外交困之局,除她之外,亦无人出良策。她对内之狠辣周转,游刃有余;对外打压不成,转而展露奴颜媚骨;对自身,无论情况如何窘迫,依然不忘骄奢淫逸之作风,即便是在逃亡时。甚至,临终,她为了让娘家叶赫那拉氏可继续享有无上的富贵荣华,而不顾群臣力荐,择定3岁幼主宣统帝。我总觉得她就是来实践那叶赫那拉氏即便只留存一女也要如何如何的谶语的。

而我此文要重点细述的,是大清开国时的一位杰出女性,蒙古族的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享有“满蒙第一美女,后宫第一谋士”之盛誉的孝庄太皇太后。

众所周知,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出过两位女权者,一是孝庄,二是慈禧。这两位权力巅峰的女性都历经了三代帝王时期。慈禧三度垂帘,把持朝政大权几近半个世纪之久。《泪眼看清宫》这本诗画作品集里竟展现了慈禧堂堂坐于朝堂之上,不设帘幕之景况。孝庄虽是为大清倾尽心血,但倡导节俭不说,还力拒垂帘。
接下来我要大量引用《叹哉!紫禁城》一书第353页到第355页的内容,少有改动------
---------------------------------------------------------------------------------------------------------------------------------------------------------------------------------------------------------
公元1625年,13岁的美丽少女布木布泰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这个姓博尔济吉特的姑娘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她是勇敢、智慧的成吉思汗的后裔。1636年皇太极称帝,她被封为庄妃,两年后她生下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后来的顺治皇帝。
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文静柔弱的女子,最终完成了清太祖、清太宗耗尽毕生精力而终未能实现的宏愿,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清帝国。她从容搏击在宫廷斗争的漩涡和明清决战的大潮中,她有着先后拥立两位皇帝登基的魄力和协助三朝皇帝统理朝纲的智慧。但是,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她却坚持只以一位妻子、母亲、祖母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所谓“母仪天下”,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姿态,孝庄做到了。
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展开了。以皇太极长子豪格和以皇太极弟多尔衮为首的两股势力紧张地四处活动,不惜兵戎相见。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审时度势,认为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统一中原的大业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凭着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她调停周旋,适时提出了扶立幼主的折中方案,既满足了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使多尔衮的权利欲望不致落空,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缓和。最终,六岁的福临继位为顺治帝,权倾朝野的多尔衮以皇叔摄政,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在顺治登基的同时,关内一片混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清廷,震动朝野。孝庄当机立断,启动全国兵马,大举入关,定都北京,统一整个中国。而“驾御”这一个大国的正是孝庄的儿子------刚刚六岁的福临,要说是福临在“治国安邦”,不如说是孝庄在教儿子怎样做一个好皇帝。为了帮助年幼的儿子治理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孝庄竭尽全力辅佐顺治削平群雄、打击朋党,沿用汉制,厉行节俭,使国家得以修养生息,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可惜,福临并不争气,在爱妃董鄂氏病逝之后,一蹶不振,自己也染上天花而亡,终年23周岁。
福临8岁的儿子玄烨成为了新一任皇帝,悲伤的孝庄成了太皇太后。两年后玄烨生母去世,抚养教育十岁皇帝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当时四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专横跋扈,欺皇帝年幼,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1667年,玄烨14岁,按例亲政,鳌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一个威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孝庄悄悄关照性急的孙子,要他隐忍一切,同时不露痕迹地布置起来。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皇宫里出现了一批少年,专门练摔跤,说是皇帝喜欢。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谁也没有多想。就在大家对宫廷摔跤习以为常的时候,1669年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在路两旁耍着玩的小孩突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他擒住了,等到鳌拜缓过神来,纵有过人臂力,也已无济于事了。鳌拜落网,党羽流散,威胁皇权的鳌拜集团,就这样未动一刀一枪,连根拔除了。擒鳌拜,平三藩,在孝庄的默默支持下,康熙大帝的威名也从此响亮起来。
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她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欠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1687年,孝庄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甚至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十二月,75岁的孝庄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康熙皇帝悲伤欲绝,久久不肯离去,正如他所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孝庄开创了清朝鼎盛的局面,护佑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将大清王朝推向了盛世的彼岸。她仿佛是上天派来的女神,只是付出、护佑、辅佐,完成了这一切就安详地离开,正如她来时的轻盈。她留给了后世子孙一个值得自豪的盛世传说,留给了紫禁城一个母仪天下的传奇。
---------------------------------------------------------------------------------------------------------------------------------------------------------------------------------------------------------
那么,我可否认为,清廷继用明宫,是为休养民生,亦是孝庄作此想?
关于孝庄不事奢华、慷慨赈灾,《大清权后·孝庄》第188页和第189页有细述 。其中令我尤其深刻的是,她平日所用银器“用久了不免磨损破坏,但是孝庄舍不得换新的······孝庄太后对损坏的银器修理了再用,不因身逢盛世,身份显赫而奢靡无度。”这里面我省略的内容是满文档案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记载,用了大量数字说明方法。

德珍在《汉妆潋滟》画集里为唐朝太平公主写的旁白的第一句话是:“贪婪权欲,就是迈向死亡。”此话是有理,但也是片面的。晚清慈安太后的暴毙即是一例。再则,早清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无心政治与权欲,最终落得被迫殉葬的下场。原本或可成为皇太后的大妃因不懂宫廷权谋而不得善终。许多年后,当孝庄也面临孤儿寡母的窘境时,不禁想起大妃的前车之鉴。孝庄不是阿巴亥,她,可以为儿子福临谋得一个天下。
彼时情境,孝庄所为虽不算完美,但也是殚精竭虑,顾全大局。300多年来传言之中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皇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里,除却孝庄为自己少女时代往昔情思的交代之外,更多的,还是政治上的考量。
更之后,福临英年早逝,新一代帝王政权交接,亦不乏孝庄的运筹帷幄在其中。
这期间,我想谈三方面事宜。
一、历史有时就是会出现惊人的雷同重复。努尔哈赤的诸多死因里有一点是过于思念、缅怀曾居关雎宫薄命的宸妃。福临的早逝又何尝不与爱妃董鄂氏的香消玉殒相关呢?
二、孝庄作为一个母亲,并不是很成功的。母子关系多年不算融洽,固然与摄政王的干涉不无关联,但孝庄本人也是有点责任的。孝庄作为母亲的不成功之处,还体现在对儿子的教育上。福临生活放纵,在怪异的环境下长大,脾气颇有些暴戾。关于这一点,孝庄难道不管不问的么?
三、清初定鼎燕京之后,清廷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曾强下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他们强迫汉人发式随满人,由此发生了诸多流血事件。孝庄不知道的么,怎么不过问的呢?
但是,换个角度来想,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美中不足之处,更见其美好,真实可感的美好。
孝庄当上皇太后之后,依然进取。她认了一个名叫汤若望的德国人作义父。关于这一点,现在很多人可能会甚感诧异。
顺带一提,孝庄下嫁多尔衮、顺治帝出家都是历史谜团呵,至今史学界也是尚无定论的呢。
孝庄辞世后,梓宫搁置了足足38年才在雍正朝入土为安。今人估计,可能是因她下嫁为伦常所不容之故。
在那封建时代,女子出嫁之后对生养自己的娘家是不是都是不太顾及的?孝庄做了满清皇室的媳妇之后,书中好像就没提及她娘家了。
她为夫家做了那许多。试问,没有孝庄,又何来康乾盛世?

上周我读到上世纪末一个孩子呼吁和平的文字,心下是有点复杂想法的------谁能完全制止战争呢?大多数地球人都知道战争不好,可是我之前看的《少年游》里就明确写了这样的句子:“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大到打仗,小到日常生活,人们多有不睦。我有时甚至怀疑:世上真有过绝对的和平吗?如若硬要人类历史上说有绝对的和平,那可能只存在于久远的,久远的时光彼端的原始社会和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社会吧。只要人的劣根性还在,人的戾气还在,那么,恶性言行就不可避免。即便是原始社会,发展到后期,有了氏族部落之后,也有战争。这就是我不愿与人多来往的一大主因。我太另类了。我的“另类”,除了体现在我的娘气、低能、大爱书画和心如之类,还有就是过于纯良。大概是在我念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和父亲一起看一部宫廷剧。临近尾声时,剧中皇九子站在那里无端端就死了。我当时就替他不平:“怎么这么善良的人就这样死了?”父亲说了两遍:“皇位要给别的皇子,他就是要死的!”那时的我就是无法释怀。现在,我想起这段,依然无法释怀。我小学时就不敢轻易写同学的名字。我总觉得名字和生命都是很神圣的。我完全没有遗传到父亲的霸道与刚烈。我忠厚善良的秉性,像极了母亲。
如我这般的性子,如若是在古代,入了宫廷,怕是不得好死,纯良、随性又低能。所以,我从不太羡慕古往今来那么多位高权重的人物。他们需要智商、能力、抗压性与牺牲精神,等等等等。相形之下,我这种小人物要过得舒适自在得多。孝庄在古中国女性统治者里已算是很善良的了,但她能像寻常百姓那般纯良吗?绝对不能。

回看早清时期,皇太极等人逼迫大妃阿巴亥生殉,那时还没成为孝庄的布木布泰只是保持冷眼旁观的姿态。如若这可以局势所迫来解释,那么她之后对皇太极的欣赏则不是受什么客观环境所迫了。事实就是,她很欣赏一个杀人凶手,对无辜的阿巴亥的死毫不感到惋惜。
是故,宫闱中事,不能简单以道义标准来衡量。
皇太极对这位庄妃也是很欣赏的。《大清权后·孝庄》第73页有如下文字------
--------------------------------------------------------------------------------------------------------------------------------------------------------------------------------------------------------
庄妃自13岁嫁过来后,目光敏锐的皇太极很快就发现她不是一般的寻常女子,她知书达礼,做事细致认真,全心全意地帮助她的姑姑大福晋哲哲,不仅陪伴解闷、侍候月子,还协助哲哲这位嫡福晋管理府中的事务,大事小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乃至财产的分配出入计算也是分毫不差。如果皇太极偶然对家事询问一二,庄妃总能对答如流。
随着庄妃的逐渐成长,皇太极更是对她刮目相看了。庄妃不只是一般的能识会写,而且跟他自己一样爱读书,读经史,爱思考。《内政辑要》上记载,庄妃“无它好,独嗜史书”,“性知书”。
这共同兴趣和爱好,使他们之间的话题不是通常男女之间的花前月下,或轻罗帐下的窃窃私语,而是另有一番情趣。皇太极与她相处的时候,有时出于好奇,皇太极考问她一些文史典故来寻开心,聪颖的庄妃非常认真地回答,并且更加努力地读书嗜史。她总喜欢以求救的态度询问丈夫的临朝问政和行军打仗的事情,看着娇小的妻子那份对自己的政策权谋由疑惑不解,到茅塞顿开,再到赞叹佩服的表情,皇太极觉得格外开心,这就是庄妃的特别之处。
丈夫逐渐由提问变成了咨询了,皇太极每天日理万机,经常会碰到一些议而未决的难题困扰,每逢这个时候,他就让自己这个最小的妃子说出自己的看法。让他欣喜万分的是,这个小妃经常能提出一些独特见解来。
庄妃把丈夫的用人行政的韬略智慧默记在心,加上读书嗜史,使她学习到了决定和影响一生的本领。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统治期间,她“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随着庄妃渐渐长大,渐渐成为一位秀丽动人的少妇,正应了当年汗王宫里的预言,出落成一个美人儿。但她的聪明才智仍超越她的美貌而为皇太极所重视。天资聪慧、精明练达、性格坚毅、喜好读书、聪明能干而又多有谋略的庄妃成了皇太极在军国大事上的后宫谋士。从广为流传的“庄妃劝酬”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伟大女性的美丽与智慧来。
--------------------------------------------------------------------------------------------------------------------------------------------------------------------------------------------------------
庄妃劝说详情我在此就不赘述,一个原因是此事未必真实可信。但他人既可道出此事,无论真假,都体现了庄妃以一介女子之情怀与能力,为丈夫行男子所不能行之事。
何谓“红颜知己”,当如庄妃乎!这与早成窠臼的“才子佳人”模式大相径庭。一个爱情故事如若走了“才子佳人”的套路,那就势必满载儿女情长这种小儿女情怀,难以发展出大气候、大格局。皇太极与宸妃、刘邦与戚夫人,就是儿女情长的。庄妃与皇太极的这一段,有些像去年《芈月传》电视剧里芈月与丈夫的关系,都是丈夫是女主角在政治权谋方面的启蒙老师。遗憾的是,此书第76页有言:“当然在其他方面她为清初统一所做的贡献非常多,只可惜正史中记载很少,因为按照清朝祖制,不准女子干政,以防乱权,相应地在史籍中对女子的言行也记载很少。这也是许多有关庄妃的事迹见诸正史很少,而野史秘闻中很多的原因。”
孝庄在之后的人生里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宫廷危机,诸般力挽狂澜的背后,离不开早年的努力积淀。
终究来说,一个女子得遇怎样的丈夫,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那女子自身。现在真心酷爱诗书文艺的女生已是少之又少了。一个女子,如若相貌姿容平庸,无甚才学,出身又不显赫,那么,她还能指望将来能与怎样优质的男性结缘,恐怕都是枉然。除非,她很有个性魅力或者很有能力。
像孝庄这样秀外慧中,又能力魅力十足的女子,放在当下,几个男子不喜欢呢?只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那是一种望尘莫及的美好,凡人所不敢有多牵念。

我原是很爱看晚清历史相关图书,而今,对早清,也甚是迷恋,只可惜,那时不可能有照片留下。

【结语落英】

爱读书自然是好的,然而年深日久,我亦能发现其间弊端。那就是------我因大量藏书而有了与他人迥异的看人看事的眼光标准,时常对现实中人事颇感不以为意,甚是漠不关心。我虽不至于愤世嫉俗,但心下实实在在觉得很多现实中现象是庸俗低级的。我所神往的,是书画中那波澜壮阔又异彩纷呈之境。现实令我失望,进而绝望。
所以,单是今年,迄今为止,清贫穷苦之我,买书耗资应已逾万元,我甘之如饴,无怨无悔。用紫薇格格的一句台词来说:“那是一种本能。”我现实中忠厚宽和待人,多年常受伤害,这一点,就更促进了我对诗书画意的喜爱。
我就越发显得与他人格格不入。

可我如若会有孩子,我倒不希望他会像我一样,沉醉诗书,迂腐木讷。我会寄望他快乐自在,不为俗世所累。我的一个偏执的观点是,我深爱他,故,不愿让他到这污浊尘世走一遭。另外,我也是为了把更多的爱给更多的孩子,所以不会想要自己的孩子,不愿有所私心偏重。
只是,我为了书与画,断然是抱定终身不娶、断子绝孙之念的了。
我许久以前在空间日志里明示过,我要以书为妻,以画为子的。我虽自知至死造诣不高,但只需痴爱,便是好。

碌碌俗世,试问,谁人如我?

《大清权后·孝庄》一书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么写的:“孝庄去世后,这位兴国太后的政治遗产为后世子孙继承了二百多年;她高超的智慧与高贵的品质也是人们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孝庄这个辅佐大清三代帝王的女人虽然去世了,但仍活在后人的心目中。”
无怪乎毛主席盛赞孝庄为“清朝第一好女人”。

与孝庄有关的影视作品,我知道三部。其中两部是由潘迎紫饰演孝庄,《一代皇后大玉儿》和《清宫绝恋》。另外一部是宁静主演的《孝庄秘史》 。这三部都并不令我很满意。其中我主要只看了《一代皇后大玉儿》,那时我还是小学生嘞。
我尤其不喜欢“秘史”之类的文艺作品,其中包含了太多后世人添油加醋的成分,对历史抱持着一种极不负责、随意整改的态度,主要是为吸睛。如此作品,势必缺乏知识性,难成经典。现在了解德珍、皇名月和姜国芳的年轻人是越发少了。